我們與惡的距離:別讓自己成為無形加害者

以下內容絕無半點劇透,可放心咀嚼*

一直對台劇提唔起好大興趣,仲記得早年慢必初初推介一啲少女心嘅浪漫台劇令我敬而遠之,早排家姐結婚要坐10幾個鐘長途機飛去Vegas,見到HBO 製作嘅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口氣睇哂10集,神劇地位當然未到,但水準之高絕對能夠令人對台劇刮目相看,亦加深了我對“HBO出品多屬佳品”的觀察。

e3808ae68891e58091e88887e683a1e79a84e8b79de99ba2e3808be5bdb1e8a696e99b99e5b89de590b3e685b7e4bb81e68c91e688b0e9a3bee6bc94e6b395e689b6e5be8be5b8ab e585ace8a696e68f90e4be9b
圖片:台灣公視官網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優點是沒半句廢話

亞洲區的主流劇集鮮有犯罪心理類型的劇集,就算有都係愛情做主軸,反觀近年日韓犯罪懸疑劇雖浪接浪,但其缺點就係好鬼長氣,明明5集劇情都拉到變10集,要較2x 速度去是先叫勉強睇得完⋯⋯劇本鬆散、語句無力是大部分電視劇的死因,而歷史卻往往不斷重複。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台灣少數由編劇先行,完成劇本之後,才對外招標製作團隊的案例。全劇10集,一共耗資4300萬,無論在拍攝、執行、美術、剪接及行銷宣傳上,都開創了台灣戲劇許多的第一次,前期試片收穫了大量正面口碑,甚至有人譽為「立下新的台劇高標」。

GQ taiwan
2018120575675889
吳慷仁在劇中飾演法扶律師 圖片:台灣公視官網

自媒責任:為自己每一粒字承擔責任

由開初拍美容影片開始,每一粒字我都諗過度過,作為公眾人物,一個錯focus嘅標題等於間接將錯誤信息傳達受眾,只要1個share button 就可以一夜之間作過千次轉發,而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對獨立思考和判斷力,錯的想法也可能就此植入。不難發現,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每一集裡都會和觀眾表達「媒體渲染力」,而善和惡又怎樣區分?

說遠了嗎?其實不然,《我們與惡的距離》藍本以2014年「捷運隨機殺人案」以及2016年的「小燈泡事件」取材,精神病一詞,媒體從來都以會「災難性」包裝報導,令到大部分人一聽到精神病一詞也會後退三步,受眾一聽到精神病時,第一刻感受大部分會:「嘩,個仔精神病殺咗人,佢啲兄弟姊妹都一定唔係好人!」「個阿爸阿媽一定係唔識教,先會搞到個仔咁啦。」「唔好同佢地講嘢呀,無啦啦桶你一刀都唔知……」

精神病是由「人」造成:別讓自己成為加害者

事實是,精神病患者大部分是常人眼裡正常的一群,因一切的社會輿論壓力,就算察覺自己有問題也會把心底感受想法再次壓抑累積⋯⋯直到一天爆發,而你無心插柳的一句亦可能成為導火線而不自知,《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導演林君陽認為,什麼是「惡」難以定義,因為我們都活在灰色的世界。

180502 1
圖為林君陽(中)指導《與惡》劇中兩位演員賈靜雯(左)、陳妤(右) 圖片:台灣公視官網

羅馬非一日建成,精神病亦然,大部關於精神病的劇情太多一直是被欺凌的對象,曾對身邊求救卻得來更差的對待和言語欺凌,你能夠對新聞的受害者搖頭咳息的同時,轉頭會否也會對人口出惡言呢?

34962fde99a901c9bf49
林哲熹(右)飾演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 圖片:台灣公視官網

恨不能解決問題

想引用另一部在金球獎大殺四方,奪得劇情片「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男配角」4項大獎電影《廣告牌殺人事件》入面的對白之一

Because through love comes calm, and through calm comes thought. And you need thought to detect stuff sometimes, Jason. It's kinda all you need.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小燈泡的媽媽談及遇害後這幾年的心理轉折,她強調心中不是恨,她希望這類型的加害事件可以由「根」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透過輿論公審,透過政治手段而去結束另一個人的生命,她說:因為恨不能解決問題。

唯獨平靜能夠帶來冷靜的頭腦,想法和解決問題方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任何答案,只有無窮的反思空間。

Erica Yuen

Leave a Reply